我的 AI 学习一周/月总结:四月三场 Hackathon

这篇文章在我草稿箱里躺了一个月,因为种种原因,内容不够充足,就一直没发。周末想了想,还是补一些内容把它发出来。经过连续几个月的高强度信息获取、吸收,我觉得现在已经进展到必须躬行实践的阶段。未来类似这种信息汇编、浅尝辄止的博客会减少,还是回到案例分析、实践分享的老路上吧。

最近几周,我一直在努力 release 产品,先死磕计费系统、然后跟 Chrome Extension 在各个网站里搏斗,基本上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与此同时,之前报名参加 Hackathon 开始进入正赛阶段,最近三周一周一场,时间非常紧张,周更文章根本来不及……

不过笔记该写还得写,近期也学到一些东西,记一记。

我不看好 AutoGPT

近期最火的产品应该是 AutoGPT。顾名思义,AutoGPT 就是在 ChatGPT 的基础上,让 AI 自己决策、自己尝试、自己评估。这样,我们只需要告诉 AI 我们的需求,然后等待,就能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理想状态,尤其是电影里,这样当然是可行的,然后天网就来了……但是我认为,现阶段这种尝试就是纯烧钱,效果跟猴子打字机差不多。我甚至怀疑这个产品是 OpenAI 自己放出来做压力测试的。

ChatGPT 的确从人类生产的文本知识里获得到了很多经验,以至于可以回答比如“我想做一个XXX,我应该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我们普通人多半也是这么开始工作的:先找出一些方案,然后尝试这些方案;遇到问题就再想方案,再解决;重复若干次,直至达成主要目的。似乎用 ChatGPt 也能做到这一点。

但是我们的决策大量依赖经验、和人类与生俱来的直觉(生物进化 37 亿年得到)。很多时候,经验丰富的老手和新人之间的区别,就是判断哪些方向可以尝试、哪些方向应该优先尝试。所以我们可以把 ChatGPT 当成一名新晋毕业生,刚刚学了一堆知识,但是实操经验几乎为零,然后你告诉他:按照你的想法随便搞,预算不限。结果可能好么?

我看好在 ChatGPT 等 LLM 加持下,胶水层、DSL、专家系统能够达到新高度,但我不看好 AutoGPT 这样的无头苍蝇。

OpenAI 发布 Embedding 指南

openai-cookbook/Question_answering_using_embeddings.ipynb at main · openai/openai-cookbook · GitHub

昨天 OpenAI 发布了 Embedding 指南,其中一个要点:为什么(Embedding)搜索要好于微调(fine-tuning)?

文中有个比喻:模型权重就像长期记忆,微调模型就像是为了 闭卷 考试而学习,到了考试的时候,记忆还是会混乱,还是会做错题。搜索就像是开卷考试,通过携带信息(现场翻书),答案会更准确,通常得分也更高。

显然,使用 Embedding 搜索时,发送的内容会更多,能用到的上下文就会更受限,而且价格会更高。所以最终怎么选择,需要我们自己权衡。

这篇文章还提到了 Embedding 不适用的场合,以及如何 debug+调优,非常值得一看,推荐给大家。

四月份参加三场 AIGC Hackathon

四月连续参加三场 Hackathon,连续三周都在各种赶工,累得够呛,也是本系列文章搁置的原因。我在 复盘文章 里比较详细的记录了参赛过程和作品设计开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简单来说,我们努力开发了一款 web app,叫做 拜拜,可以让用户在任何场合都能求神拜佛,并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

目前我们已经让神佛可以用语音的方式跟信众交流,结合回声效果,实测效果不错,欢迎大家试用、反馈。

下一步我们会添加用户体系,并先在大陆地区以外上线。大陆地区以内当然也不会放弃,不过要确保我们合法合规,肯定会慢很多。所以,一步一步来吧,顺利的话,我们希望今年能够提交到各种市场、平台上线;不顺利的话,把主要流程做出来跑通,找个公司卖掉也好。

一些碎碎念

我这两天再看 Supabase 的文档,发现它们在 Supabase AI 搜索的下面增加了这样一个补充说明:

Supabase AI is experimental and may produce incorrect answers.

Always verify the output before executing.

看起来,利用 ChatGPT 提升文档可用性并非一帆风顺,乱编答案的问题可能会长期困扰我们。期待大家进一步的最佳实践。

目前更大上下文规模的模型也不断放出,比如前两天公布的 Claude,支持 100K 上下文,大家可以试一试。

AI 倦怠期

ChatGPT 去年引爆行业,今年过完春节破圈,接下来整个 234 月,大家都沉迷于各种 AI 新技术无法自拔。终于,过完五一之后,舆论环境终于开始降温,我相信各位读者老爷跟我的感觉应该差不多吧。

其实也很正常,密集的投入开发之后,目前 AI 技术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什么能干好、花多少钱能干好之类的边界,虽然不能说非常清晰吧,但是大概在哪里,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割韭菜的那些我们不聊,只说付出辛勤劳动就能有所收获的部分,其实也不太多,或者成本不低。

所以最近新东西不太多,更多的则是降本增效,比如用小模型换取接近的效果,比如用开源产品替代闭源产品等等。我相信,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新一波创新前的宁静,后面会更好。


总结

地球生物的身体是自然界进化了 37 亿年得到的,我们可以非常高效地使用资源,比如一个馒头,就够我们活蹦乱跳几个小时。但是当需求上升到一定阶段后,效率就要让位给绝对值,比如硬拉世界纪录,也只有区区 500+kg,但是大型机械随便就是几十吨。

AI 其实复刻了这条道路。它在思想深度广度上,都不如人类;但是凭借现在的算力冗余,大力出奇迹,从另一个角度超越了人类。将来怎么走,不好说,希望我们能像使用机械一样,使用 AI。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AI 基础设施现在已经非常好了,应用层存在大量机会。我维持之前的判断不变,建议大家有机会多多接触,早日加入。

如果您觉得文章内容对您有用,不妨支持我创作更多有价值的分享: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评论

欢迎吐槽,共同进步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