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GitHub Registry 托管私有 NPM 源

我厂有不少私有仓库,都是日常开发中提炼出来的,在几个项目中共享,比如 UI、Vuex、网络请求(axios 封装)等。以前的主要形式是使用 npm 安装 GitHub 仓库,即

npm i openresty/some-repo

这样 npm 会自动去 GitHub 查找对应的仓库,然后 clone 下来完成安装。项目中的 .npmignore 文件也会正常生效,安装后的目录会忽略不需要的文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简单,只要仓库存在,安装依赖的系统有足够的权限(比如 ssh key),就能顺利安装。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我们一直都这样做。

但是这样会有一些问题:

  1. package-lock.json 里记录的是 commit hash,只看这个值无法判断版本,npm 也没法使用版本号解决依赖冲突的问题。换言之,比如 A 仓库需要 C 仓库的 1 版本,B 仓库需要 C 仓库的 2 版本,那么就只能同时安装两个版本,因为 npm 无法判断两个版本是否兼容。
  2. 安装的时候要走 git clone,下载量很大,速度很慢,经常被同事吐槽。也会影响 CI 的效率。
  3. git 仓库里要提交编译后的代码,一方面浪费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大量编译后的代码也影响 code review

所以,考虑之后决定改用 GitHub Registry。GitHub Registry 是 GitHub 提供的私有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访问这个页面了解详情。这个服务需要收费,不过我厂本来就是 Team 用户,额度比较富裕,所以并没有阻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于搞成了,下面简单说一下做法。

对依赖项目

修改 package.json,把项目名称改成 @openresty/some-repo,即“@公司名/仓库名”。然后增加 publishConfig 字段,设置源为 GitHub registry:

{
  "publishConfig": {
    "registry": "https://npm.pkg.github.com/"
  },
}

接下来,正常使用 npm publish 发布依赖即可。不过在发布之前,最好使用 .npmignore 忽略掉开发时的源文件和配置文件,一方面这些文件对于其它项目的开发没有价值,另一方面无论是存储还是下载消耗流量,都要收费,能省则省嘛。

对业务项目

因为这些依赖仓库都是私有项目,所以我们先得解决身份认证的问题。GitHub 提供了 Personal access tokens 方式,生成 token 后,添加到 ~/.npmrc 文件即可:

//npm.pkg.github.com/:_authToken=<TOKEN>

接下来,在业务项目中,添加 .npmrc 文件,指名依赖源:

registry=https://registry.npmjs.org/
@openresty:registry=https://npm.pkg.github.com

这段配置分两部分:其它域的依赖,直接从 npm 的源下载;@openresty 域下的依赖,从 GitHub Registry 下载。

最后,正常使用 npm i @openresty/some-repo 安装依赖即可。


最后的最后附上修改前后的效果对比,可以看出,改造后效果明显:

国内修改前real 0m39.543s
user 0m17.768s
sys 0m3.944s
阿里云
修改后real 0m16.450s
user 0m15.204s
sys 0m3.380s
阿里云
国外修改前real 0m49.350s
user 0m22.352s
sys 0m4.144s
阿里云
修改后real 0m30.807s
user 0m15.780s
sys 0m3.936s
阿里云

如果您觉得文章内容对您有用,不妨支持我创作更多有价值的分享: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 “使用 GitHub Registry 托管私有 NPM 源” 》 有 2 条评论

  1. […] 三年期间,我们做了不少产品,为了方便在不同产品之间复用代码,我把一些公共部分抽出来做成组件,独立开发和维护,并且通过 npm + GitHub Registry 管理依赖(这个部分,前面曾写过一篇文章《使用 GitHub Registry 托管私有 NPM 源》介绍)。 […]

  2. […] 我们目前采用 GitHub Registry 托管私有 packages 的方案,比上面直接安装仓库的方案更好,想了解的同学可以看 使用 GitHub Registry 托管私有 NPM 源。 […]

欢迎吐槽,共同进步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