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 35 岁,一不小心就达到这个尴尬的年龄。这一年,是我远程工作的第三年,也是我在 OpenResty Inc. 工作的第二年。去年,儿子开始上小学,正式受教育。

去年,我 35 岁,一不小心就达到这个尴尬的年龄。这一年,是我远程工作的第三年,也是我在 OpenResty Inc. 工作的第二年。去年,儿子开始上小学,正式受教育。
本来想写“愿意背锅”的,后来想想还是不要那么标题党了。
前些天跟朋友聊天,聊到我厂的日常工作。他问我:“你们怎么解决人员互相不熟悉的协作问题的?Tower还是IM?”
我厂日常主要用 IM,包括文字或语音或共享桌面,但这并不是他要的答案。这位朋友是位产品经理,曾经多次向我抱怨说他们公司的前端太不给力,这不会做那不能做,他们产品设计,到最终实现总是大打折扣,产品人员不得不仔细核对每一项细节,并不断跟前端讨价还价,才能有所保障。
所以夏虫不可以语冰,从他的角度,很难理解我厂(全职远程)日常怎么才做能保证效率。
所以我回答:“IM 和文档。还有就是不要甩锅。其实我觉得,协同问题70%来自甩锅。”
“责任分清是不是甩锅?”他又问。
其实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最可怕的情况就是,没有大公司的命,得了大公司的病。在做出足够宽足够深的护城河之前,先琢磨怎么厘清责任;大家惦记的不是怎么把事情做好,而是出了问题不是我的责任。
对于远程创业公司来说,这个问题更加致命,因为这样要浪费非常多的沟通成本。所以我如实说出我的想法:“要看具体操作,很可能是。这里的问题在于,分清责任后,是只把自己的责任摘出来做,还是连带督促另一个人;就是分清责任之后,是选择做执行人,还是PM+执行人。”
“团队是合作关系还是里面存在管理关系?”
“合作,基本不存在管理。”
“督促另一个人时,对方如果不愿意怎么办?”
“说明那个人不适合在远程团队里。如果远程团队不能形成互相督促互相配合的氛围,工作效率多半是不够的。”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意思:你说督促就督促了?别人不听怎么办?其实回顾我的从业经验,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没有那么明确的上下级概念,也很少有人会去挑战督促者。大部分情况是,大家都不愿意出头(特有国情),但是有人出头,只要不犯傻,大家多半还是愿意接受领导的。
“挺好。”他最后总结道。
远程工作,对每个参与者的要求都更高,除了能完成日常工作,更友好的合作精神,更主动的参与精神也非常重要。
希望这段对话对大家有帮助。
自从我厂开启招聘之后,陆续收到一些简历。除去一些明显不靠谱的,也有不少同学的简历看起来很好,但明显只是为“远程”而来,满脑子都惦记着远程之后坐在海边一边打望比基尼美女,一边啜饮鲜榨果汁,一边写代码的生活。却没有想过自己能给公司带来什么。
没错,我也曾这么幻想着,加入了我厂。加入之后的工作生活虽然称不上幻灭,但绝对和预期不同。所以今天,我决定写点什么,让大家了解全职远程的真实状态,同时理解远程的需求,以便更好的抉择今后的职业道路。
以下的内容不仅包含远程,还有“小型创业公司”。我还没见过中型或更大的“全员远程”公司,所以姑且认为这种组织形式和大多数老板的管理水平,暂时无法负担更大规模的协作吧。
2017年8月,我加入现在 OpenResty Inc.,开始我职场生涯第一次全职远程的工作。如今,一年半时间过去,我发现远程工作并不如我之前想象的那样美好,还有很多问题是我一开始没想到的,这里记录一下。
之前问过一个问题:「在共克时艰和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有哪些行业和生意会逆流而上呢?
」
昨天和墨多扯淡,他说搞一个「面向美元市场」但是「研发在国内」、「销售完全依靠网络」而且可以「远程办公」的「商业SaaS/APP」是最符合「时代的进程」的。
因为:
① 收入直接是美金,扛贬值,无管制。
② 经济如果下行,国内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③ 一线城市房租房价高涨,远程办公可以吸收足够优秀的同学去二三线城市。
④ SaaS/APP 不好搞的话,其实外包也行,但要做好外语沟通和客服。还可能需要一个外语好的产品经理
我问他为啥不搞一个,他说懒
我不太看好这个想法。原因如下:
如果让我说,最合适的项目是做远程办公咖啡厅,类似 3W 咖啡或者车库咖啡之类。遗憾的是,这两家我都没去过,不知道里面办公是什么体验。不过我去过贝塔咖啡,咖啡部跟一般咖啡厅一样,并不舒服。结合我两年的远程经验,说一说理想的远程办公咖啡厅吧:
我觉得价格可以在星巴克基础上上浮二三成(咖啡30+,饮品40+),这样我也愿意接受。其实大部分需求共享工位都能满足,但是利用率太低,而且咖啡厅嘛,听起来 B 格高一些。
两年远程工作经验,给楼上各位分享一下固定工位的好处:
坏处:
我已经退掉了租的工位,准备还是自我调整: